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们,晚上好。
“今天是去联合国开会的一天”自信开篇,几张在大会议室的精致摆拍进入主题,对着话筒用英文演讲几秒作为高光片段,最后吐槽下联合国餐食不合口味草草收场……近段时间,一些人“扎堆”去联合国“表演”开会、演讲、领奖,炮制雷同文案视频、营造精英人设。一顿操作引发网友感叹:“这是在开什么国际玩笑?”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充斥在网络上的一些所谓高大上的“开会”,其实只是联合国总部提供的一种公开参观服务。任何游客都可以在联合国官网预约参观,成人价格为26美元,现场还提供多国语言的导游服务。同样的,煞有介事的用餐、会议、领奖受勋等活动,也都可以通过付费购买相应的“服务”。一旦褪去干练西装、精致妆容,过滤对青少年成长和气候变化等重大议题的“话术”,看似“成功人士”的行头下,不过是场炮制流量红利的作秀。 小不点追完五色雀后正在卖力拉扯条黄狗的尾巴,闻言迷糊的转头,松开手后屁颠屁颠的跑了过来,眨动着明亮的眼,道:“咿呀咿呀,族长爷爷什么事呀” “将我教你的那个骨使用出来。
批发式的“精英炮制”闹剧,怎么就演在了联合国?从受众角度看,这与联合国的大众印象不无关系。顾名思义,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里的联合国,似乎总与国际大事、公共议题乃至人类福祉息息相关。特别是,不少诸如“模拟联合国”等活动的推广,让许多人增添了一层滤镜和无限遐想。循此思路,能“受邀”步入联合国总部、在会场中“发声”的年轻人,想必一定有过人之处。一些网红和MCN机构恰恰是抓住了受众的这种心理,借着信息差打造“精英人设”,快速吸粉、引流,用带货等形式趁机变现。
一场虚假的流量之风,吹来似曾相识的气息。早年间“谢邀,人在美国,刚下飞机”的经典话术,引发对在网络世界编故事的揶揄。近些年,以大凉山等为“取景地”,拼凑家庭变故、生活贫困、无奈辍学等关键词卖惨博同情的摆拍套路,挑战公众爱心和社会信任的底线。更遑论,名媛培训班、名媛拼单下午茶等现象,激起人们对网红产业链的思考。不难发现,贯穿这些人物和事件当中的,不乏一个“虚”字:虚构的身份、虚假的经历、虚伪的包装,最终又都指向对名和利的畸形渴求。由此而言,26美元或许造不出一个可以随意出入联合国的“精英”,却足以挑拨不少人躁动不安的心。 ” 群孩子顿时愁眉苦脸,个个没精打采,不情不愿的围坐在了四周,像是晒蔫了的叶子般。
当然,也不能着急给所有走进联合国的年轻人打上“伪精英”的标签。以适当形式分享在联合国参观游览、实习体验无可非议,人们乐见年轻人多行路、多经历、多思考,记录自己的成长。可以这么说,令人不适的不是“分享”这种行为本身,而是借“分享”之名,行标榜炫耀、招摇撞骗之实。要知道,名不副实的人设终会“塌房”,坑蒙拐骗的流量必定“决堤”。
值(zhi)得(de)庆(qing)幸(xing)的(de)是(shi)留(liu)给(gei)类(lei)似(si)闹(nao)剧(ju)的(de)制(zhi)动(dong)时(shi)间(jian)越(yue)来(lai)越(yue)短(duan)平(ping)台(tai)的(de)机(ji)制(zhi)在(zai)更(geng)新(xin)完(wan)善(shan)网(wang)友(you)们(men)也(ye)正(zheng)在(zai)练(lian)就(jiu)一(yi)双(shuang)慧(hui)眼(yan)对(dui)人(ren)造(zao)光(guang)环(huan)祛(qu)魅(mei)不(bu)给(gei)造(zao)假(jia)的(de)虚(xu)火(huo)添(tian)柴(chai)煽(shan)风(feng)不(bu)为(wei)欺(qi)骗(pian)的(de)洪(hong)流(liu)推(tui)波(bo)助(zhu)澜(lan)我(wo)们(men)每(mei)个(ge)人(ren)都(dou)是(shi)网(wang)络(luo)生(sheng)态(tai)的(de)一(yi)分(fen)子(zi)” 群孩子顿时愁眉苦脸,个个没精打采,不情不愿的围坐在了四周,像是晒蔫了的叶子般。
这正是:
钱到位,人到场,精英批发名利场。
虚荣始,虚妄终,流量竹篮必成空。
(文 | 漆袁雯)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