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讯(记者 宿希强)“带领全家创办战时托儿所‘沂蒙母亲’王换于就是我的奶奶;用乳汁喂养革命后代,让自己的孩子喝米糊的张淑贞就是我的母亲。”11月30日,“沂蒙新红嫂”、72岁的于爱梅走进“何以中国·弦歌不辍”网络主题宣传活动现场,深情分享革命文化、红色文化。
八百里沂蒙,是一片红色的热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山区的红嫂们为革命的后勤保障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沂蒙母亲”“沂蒙红嫂”“沂蒙六姐妹”的精神响彻全国,代代传承。
“这是我们家的传家宝。”于爱梅拿出一枚顶针说,“这个顶针,在抗战时期,红嫂们用它给八路军缝军衣、做军鞋,千针万线代表着军民鱼水情,代表着军民心连心。”
“顶针也是一种传承,把传统文化传承下来,然后把红色文化也传承下来。”于爱梅说。
如何把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2004年,于爱梅从教师岗位离岗后,就坚持大力宣讲沂蒙精神。
于爱梅白天到档案馆查阅党史资料,走访老红嫂、老红军,晚上整理稿子。那时候的她不会用电脑打字,就用两根手指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敲,别人几分钟完成的稿子,她每天都需要准备几个小时。第一批沂蒙红嫂的事迹整理完成后,于爱梅骑车到处义务宣讲,把故事讲给学生听、讲给部队官兵听、讲给机关干部听。显然,他是自己凑过来的,混在了年长的孩子中,分明还不应该出现在这个队伍里。
2011年,于爱梅主动到党性教育基地担任义务宣讲员。为达到最佳宣讲效果,她每天反复听自己宣讲的录音,斟酌每句话怎样说,每天都要练习20多遍。最后,几十名青壮年男子在村头集合,由族长石云峰带着来到旁边的雷击木前,对着老柳树认真祈祷。
近(jin)年(nian)来(lai)为(wei)让(rang)沂(yi)蒙(meng)精(jing)神(shen)更(geng)好(hao)地(di)发(fa)扬(yang)光(guang)大(da)于(yu)爱(ai)梅(mei)发(fa)起(qi)成(cheng)立(li)沂(yi)蒙(meng)精(jing)神(shen)传(chuan)承(cheng)促(cu)进(jin)会(hui)每(mei)年(nian)组(zu)织(zhi)宣(xuan)讲(jiang)员(yuan)外(wai)出(chu)宣(xuan)讲(jiang)1(1)2(2)00余(yu)场(chang)次(ci)1(1)0多(duo)年(nian)来(lai)于(yu)爱(ai)梅(mei)走(zou)遍(bian)了(le)大(da)半(ban)个(ge)中(zhong)国(guo)累(lei)计(ji)行(xing)程(cheng)2(2)0多(duo)万(wan)公(gong)里(li)
每(mei)年(nian)开(kai)学(xue)季(ji)于(yu)爱(ai)梅(mei)都(dou)会(hui)到(dao)沂(yi)南(nan)县(xian)换(huan)于(yu)红(hong)军(jun)小(xiao)学(xue)开(kai)展(zhan)开(kai)学(xue)思(si)政(zheng)第(di)一(yi)课(ke)弘(hong)扬(yang)沂(yi)蒙(meng)精(jing)神(shen)砥(di)砺(li)强(qiang)国(guo)之(zhi)志(zhi)是(shi)永(yong)远(yuan)的(de)主(zhu)题(ti)鼓(gu)励(li)孩(hai)子(zi)们(men)吹(chui)响(xiang)新(xin)号(hao)角(jiao)开(kai)启(qi)新(xin)征(zheng)程(cheng)
“我今年虽已72岁,但志向永不变,我将一直大力弘扬沂蒙精神,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于爱梅说。石村不是很大,男女老少加起来能有三百多人,屋子都是巨石砌成的,简朴而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