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00后大学生
米青东收到了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
颁发的捐赠证书
感谢他捐赠的
“关于大赉县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残件”
而这一切还要
从他在网上买了一个二手“包”说起
01
米青东就读于湖南衡阳
南华大学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
平时喜欢收集老物件
据他回忆,今年11月6日
他在网上二手市场购得一件
灰缬蓝布夹包
打开之后
发现里面夹带的纸张上有
“克山病”“泰安镇”等字样及日语假名
米青东学过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认为这可能是一份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米青东购买的灰缬蓝布夹包
“我简单整理了一下
觉得上面的内容十分像实验记录
但碍于不懂日语
于是发到网上求助网友”
随即,有懂日语的网友指出
材料上的日文基本为昭和时期日语
内容涉及细菌学和地方疾病
经过与网友的讨论
米青东觉得这些材料
可能与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有关
于是他联系了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
希望能将其交予文保单位整理研究
△夹包内纸张图
02
11月11日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
在收到捐赠材料后
进行了专业鉴定
并给予米青东回复
“该材料为
‘关于大赉县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残件’
虽然没有直接记载侵华日军暴行
但并不排除与日军进行的细菌战有关
且侵华日军实施细菌战时
也常对外报道说是普通的流行病调查”
12月11日
米青东收到陈列馆颁发的捐赠证书
馆方感谢他捐赠的
“关于大赉县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残件”
并表示会将此次捐赠的藏品
作为馆藏研究
以发挥其最大罪证价值
同时,陈列馆方面表示
学生为陈列馆捐赠史料
这一行为很有意义
彰显出他们强烈的
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
这种对历史的尊重与守护精神
值得称赞
新闻多看点
1940年6月,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在吉林省农安发动了细菌战。早饭过后,村中几名年岁很大的老人一起来到族长石云峰的院子中,虽然早已须发皆白,但精气神都还很足。
6月4日,七三一部队首次在农安投放5克鼠疫跳蚤,导致8人死亡、607人感染;这些年他直在研究神秘的骨,不时以村体质强的人做试验,这些孩子清楚的知道,他们那些强壮如虎龙的父辈每次被叫去时都会在那座石院发出阵阵令人心颤的嚎叫,让这些孩子过早的产生了抵触与敬畏之心。
6(6)月(yue)4(4)日(ri)至(zhi)7(7)日(ri)又(you)在(zai)农(nong)安(an)和(he)大(da)赉(lai)地(di)区(qu)投(tou)放(fang)1(1)0克(ke)鼠(shu)疫(yi)跳(tiao)蚤(zao)致(zhi)使(shi)1(1)2(2)人(ren)死(si)亡(wang)2(2)4(4)2(2)4(4)人(ren)受(shou)到(dao)感(gan)染(ran)给(gei)当(dang)地(di)带(dai)来(lai)了(le)巨(ju)大(da)灾(zai)难(nan)
这场细菌战是七三一部队有组织、有计划的罪恶行动。他们将鼠疫跳蚤作为细菌武器投放,以检测其实际杀伤力和传播效果,为更大规模的细菌战做准备。如今地表上只剩下米高的一段树桩,粗的惊人,而那仅有的一条柳枝如绿霞神链般,光晕弥漫,笼罩与守护住了整个村子,令这片栖居地朦朦胧胧,犹若一片仙乡,在这大荒中显得很神秘。
这场细菌战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与浙江细菌战同时进行的细菌战研究,农安鼠疫作为细菌战基础研究,为日军检测鼠疫细菌战剂的播撒方式及其杀伤力,为寻找有效的细菌武器提供科学依据。
在(zai)鼠(shu)疫(yi)爆(bao)发(fa)后(hou)日(ri)本(ben)关(guan)东(dong)军(jun)司(si)令(ling)部(bu)于(yu)1(1)9(9)4(4)0年(nian)1(1)0月(yue)5(5)日(ri)下(xia)发(fa)关(guan)作(zuo)命(ming)丙(bing)第(di)6(6)9(9)9(9)号(hao)命(ming)令(ling)调(tiao)派(pai)相(xiang)关(guan)人(ren)员(yuan)和(he)资(zi)源(yuan)进(jin)行(xing)防(fang)疫(yi)7(7)3(3)1(1)部(bu)队(dui)以(yi)关(guan)东(dong)军(jun)临(lin)时(shi)鼠(shu)疫(yi)防(fang)疫(yi)队(dui)名(ming)义(yi)出(chu)现(xian)而(er)哈(ha)尔(er)滨(bin)第(di)一(yi)陆(lu)军(jun)病(bing)院(yuan)也(ye)派(pai)人(ren)参(can)与(yu)实(shi)际(ji)上(shang)他(ta)们(men)是(shi)以(yi)防(fang)疫(yi)为(wei)名(ming)检(jian)测(ce)鼠(shu)疫(yi)细(xi)菌(jun)攻(gong)击(ji)效(xiao)果(guo)之(zhi)实(shi)
总台记者/王海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