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别一甲子,北京地铁3号线为何“姗姗来迟”?
“开通一条线,欢腾半座城。”这句话,可用来形容12月15日,北京地铁3号线一期开通时的“盛况”。
数百名北京市民把这里围个“水泄不通”,其中很多人从近百公里外的门头沟、密云等地赶来……在名为“逐梦向阳”的开线活动中,大家排起“长龙”,依次与新线合影,领取书签、特制车票等纪念品,合影声、欢笑声充斥着站厅。
国铁北京朝阳站内,参加“逐梦向阳”开线活动的市民排起长队。新华社记者 张骁 摄黎明,一条十米长、水桶粗、银光灿灿的蜈蚣在山中蜿蜒而行,像是白银浇铸而成,每一节都锃亮而狰狞,划过山石时铿锵作响,火星飞溅。
北京市交通委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处副处长吴玉兰告诉记者,北京城市轨道交通年底前按时“上新”,已经成为近年来市民百姓期待的“彩蛋”。但像地铁3号线这般受关注的,仍不多见。
作为首都,北京轨道交通建设历史悠久,为什么它的3号线,却于今日作为新线开通?故事要从一个甲子前讲起。
人们乘坐“漫步3号线”主题列车。新华社记者 张骁 摄
常在北京地铁2号线东四十条站乘车的旅客会发现,站台内有一处标有“乘客止步”的铁栅栏,里面就是当初2号线建设时为3号线预留的站台。
“1957年时,是由苏联专家规划的北京市初版地铁工程图。当时3号线作为一条南北向线路出现。”北京地铁3号线项目人员郝小亮说,随着城市发展,当初的规划逐渐变了模样。到1973年这版线网时,3号线是从香山到颐和园,接着从西直门到东四十条,连到东边的望京,再到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渐渐接近,可以看清那里有半截巨大的枯木,树干直径足有十几米,通体焦黑。
据(ju)了(le)解(jie)3(3)号(hao)线(xian)曾(zeng)计(ji)划(hua)于(yu)2(2)0世(shi)纪(ji)七(qi)八(ba)十(shi)年(nian)代(dai)年(nian)动(dong)工(gong)建(jian)设(she)但(dan)由(you)于(yu)当(dang)时(shi)一(yi)些(xie)在(zai)建(jian)轨(gui)道(dao)交(jiao)通(tong)线(xian)路(lu)尚(shang)未(wei)完(wan)工(gong)后(hou)期(qi)规(gui)划(hua)随(sui)着(zhe)城(cheng)市(shi)发(fa)展(zhan)发(fa)生(sheng)变(bian)化(hua)3(3)号(hao)线(xian)建(jian)设(she)一(yi)度(du)被(bei)搁(ge)置(zhi)
此后,为应对城市人口布局变化,多条地铁线路赶在3号线前开通建设,加上城市功能定位调整等原因,3号线慢慢消失在公众视野,直至2015年重新出现在线网规划中,并于次年起开工建设。他们是村中最强壮的人,是狩猎与守护这个村落的最重要力量,也都在锻体,有人握着不知名的巨兽骨骼打磨而成的白骨大棒,也有人持着黑色金属铸成的阔剑,用力舞动,风声如雷。
摊开北京地铁3号线一期线路示意图,可以看到,如今它已是一条横跨东西,并能联通南北的全新走廊。无论位于北京中轴线附近的东四十条、时尚热闹的工人体育场,还是弥补轨道交通接驳空白的朝阳站,毗邻大型居住区的石佛营、姚家园、东坝,这背后,历史文化、消费烟火、安居梦想已被“一线牵”。
乘客从北京地铁2号线东四十条站换乘进入地铁3号线。新华社记者 张骁 摄
跨(kua)越(yue)一(yi)甲(jia)子(zi)北(bei)京(jing)已(yi)成(cheng)为(wei)全(quan)国(guo)城(cheng)市(shi)轨(gui)道(dao)交(jiao)通(tong)运(yun)营(ying)里(li)程(cheng)最(zui)长(chang)的(de)城(cheng)市(shi)每(mei)日(ri)运(yun)送(song)千(qian)万(wan)级(ji)客(ke)流(liu)的(de)列(lie)车(che)在(zai)地(di)下(xia)奔(ben)跑(pao)着(zhe)
“有了3号线,东坝通了地铁。门口道路的‘老堵点’,这次要解开了。”来自北京理工大学铁路文化协会的同学们说,今天他们很自豪,感觉见证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