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走,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新中国成立后,戍卫边疆寄托着年轻人奉献报国的豪情。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征召女兵的消息传到湖南,八千湘女奔赴天山。紧随其后,十万上海知青赴疆支边。
山(shan)东(dong)河(he)南(nan)江(jiang)苏(su)湖(hu)北(bei)安(an)徽(hui)北(bei)京(jing)天(tian)津(jin)浙(zhe)江(jiang)7(7)0余(yu)年(nian)来(lai)兵(bing)团(tuan)儿(er)女(nv)从(cong)五(wu)湖(hu)四(si)海(hai)汇(hui)聚(ju)到(dao)天(tian)山(shan)脚(jiao)下(xia)他(ta)们(men)把(ba)人(ren)生(sheng)种(zhong)在(zai)这(zhe)里(li)与(yu)当(dang)地(di)群(qun)众(zhong)比(bi)邻(lin)而(er)居(ju)和(he)睦(mu)相(xiang)处(chu)守(shou)望(wang)相(xiang)助(zhu)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充分发挥凝聚各族群众的大熔炉作用,在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过程中,为新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奠定坚实基础。这么多年来从未有人能活着进出一趟,山中各种强横物种出没,即便石村所有人齐闯,也连一朵浪花都不会泛起。
“熔”汇五湖四海
“为什么留下来?”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四十七团的老兵精神展示馆,党芳几乎每年都要为新一批的西部计划志愿者讲述“沙海老兵”的故事。
讲解中,经常有志愿者询问他留下的原因。
党芳今年40岁,是第十四师昆玉市团委书记。2009年大学毕业后,他响应团中央号召,报名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来到兵团。2011年7月,服务期满后,党芳选择留下,一干就是15年。
面对一张张年轻的面孔,党芳这样回答:“我被‘沙海老兵’穿沙漠、建家园的故事和精神深深打动。他们把一生交给了祖国边疆,用自己的生命之河滋养出一片片生命绿洲。”
1949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野一兵团二军第五师十五团的1803名官兵,从阿克苏地区出发解放和田。他们在天寒地冻中徒步穿越“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创下18天沙漠行军1580里的奇迹。
1954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宣告成立。这些老兵就地转业,编入兵团序列。
屯(tun)垦(ken)戍(shu)边(bian)他(ta)们(men)中(zhong)的(de)多(duo)数(shu)人(ren)一(yi)干(gan)就(jiu)是(shi)一(yi)辈(bei)子(zi)没(mei)地(di)方(fang)住(zhu)就(jiu)挖(wa)地(di)窝(wo)子(zi)没(mei)有(you)开(kai)荒(huang)工(gong)具(ju)就(jiu)将(jiang)红(hong)柳(liu)枝(zhi)编(bian)成(cheng)筐(kuang)子(zi)用(yong)来(lai)拉(la)运(yun)沙(sha)土(tu)吃(chi)着(zhe)苦(ku)野(ye)菜(cai)馍(mo)馍(mo)蘸(zhan)盐(yan)水(shui)他(ta)们(men)硬(ying)是(shi)用(yong)小(xiao)推(tui)车(che)推(tui)走(zou)座(zuo)座(zuo)沙(sha)丘(qiu)用(yong)人(ren)拉(la)犁(li)开(kai)辟(pi)出(chu)块(kuai)块(kuai)良(liang)田(tian)
如今,“沙海老兵”仅剩最后一人,但兵团精神薪火相传。
受此感召,党芳成为第一批留在这里的西部计划志愿者。帮助连队困难职工子女联系学校和筹集学费,鼓励青年干事创业和协调贷款发展养殖项目,拓宽销售渠道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多年来,他把连队当家,把职工当亲人,将自己的青春、汗水挥洒在大漠深处。
不只是党芳。西部计划实施20多年来,一批又一批优秀西部计划志愿者奔赴昆仑山下、大漠腹地,在基础教育、农业发展、社会治理、医疗卫生、青年工作等平凡岗位上建功立业,用青春热血为屯垦戍边事业添砖加瓦。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皮山农场中学的学生在第二师华山中学参加研学活动(2024年5月31日摄) 黄陈美摄
“熔”通民族情感
等(deng)天(tian)气(qi)完(wan)全(quan)放(fang)晴(qing)连(lian)续(xu)一(yi)周(zhou)气(qi)温(wen)高(gao)于(yu)2(2)0摄(she)氏(shi)度(du)再(zai)打(da)脱(tuo)叶(ye)剂(ji)”他一直在锲而不舍地追那只五色雀,早已气喘吁吁,此时一屁股坐在了地上。
“地里的凹坑湿地都要填埋,避免影响采棉机作业。”
……
今年以来,阿卜杜如苏力·努日的电话联系人里,科技特派员胡宝的“存在感”越来越强。
阿卜杜如苏力·努日,是喀什地区岳普湖县巴依阿瓦提乡喀力玛村村民。该村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西缘,干旱少雨,加之土壤盐碱化程度高,农业种植结构单一,村民增收受影响。2024年,兵团第三师农业科学研究所棉花科技特派员服务团队在该村充分调研后,从产业发展、科技需求等方面为村民提供技术帮扶,助力群众增收。
“多亏了胡宝,我不仅学会了怎样把棉花种好,还学会了套种孜然。”阿卜杜如苏力·努日告诉记者,他的100亩棉田里,孜然与棉花“同吃同住”,不仅长势旺,而且效益好。6月底,孜然喜获丰收,仅此项就增收近10万元。
“有了兵团的农业技术帮扶,地方村村民种地更有底气了。”喀力玛村党支部书记阿卜力孜·阿卜来提说。
近年来,兵团持续开展“五共同一促进”创建活动,与当地群众共同生活、共同工作、共同学习、共同维稳、共同致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兵团每年从本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亿元,实施就业创业、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群团共建等项目。
2024年1月21日,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缘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委、县政府,致信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感谢该校连续十年全方位输入高质量教育资源。2023年,若羌县中学高考本科上线率从2014年的32.6%跃升至93.24%,实现两校联合办学以来的“十连升”。“好了,收功” 随着一声大喝,所有孩子都一阵欢呼,揉了揉酸疼的手脚,而后一哄而散,冲向各自的家中,准备吃早饭。
以前,若羌县中学教育资源和条件相对较差,当地很多群众将子女送到几百公里外的地方上学。为改善当地教育质量,2014年若羌县人民政府与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达成联合办学协议,由华山中学选派素质高、能力强的干部和骨干教师前往若羌县中学,帮助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近年来,华山中学持续外派挂职干部、骨干教师和援教帮扶团队,已与70多所学校开展共建,带动地区教育均衡发展。“华山中学将继续发挥好兵团优质教育资源带动作用,持续加大对团场和地方学校的帮扶力度,为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华山中学校长闫建明说。
跨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致富的尤良英;主动吸纳当地群众就业的新疆新越丝路有限公司……在“五共同一促进”创建活动中,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在天山南北奏响民族团结新乐章。
“兵团不仅发挥了生产队、工作队功能,还发挥着‘熔’通民族情感的重要作用。”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兵团党委党校讲师姜杰说,兵团人长期与当地各族群众共同生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力量。
上图为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基层医护人员用板车将患者运送至卫生院诊疗(2024年4月23日翻拍资料照片);下图为医生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医院通过网络为患者开展远程会诊(2023年12月23日摄) 胡虎虎摄 / 本刊
“熔”合兵地发展
兵团第一师十六团一连,与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多浪乡英买力村之间有一座小桥,被当地群众誉为“连心桥”。这座桥不仅承载着职工群众的共同期盼,也是兵地“熔”合发展的生动实践。
十六团一连和英买力村地处天山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两地仅隔一条塔南干渠,直线距离3公里。但是,由于没有直通道路,从十六团一连到英买力村需绕道20多公里。
2023年9月,跨度60米、宽5.5米的“连心桥”正式开建,半年多后顺利通车。
“‘连心桥’方便了村民到新开岭镇就医、就学、就业。”英买力村村委会主任阿布都艾海提·买买提告诉记者,近年来,十六团一连从组织强村、产业富民、科技兴村、教育惠民、文化引领等方面与英买力村开展连村结对共建活动。
村容村貌发生了明显变化。十六团一连和塔里木大学争取资金70多万元,建起宽阔平整的柏油路主干道,沿街打造葡萄长廊,安装太阳能路灯,还为村民更换了院墙大门。“现在村子的生活环境,在全乡都数得着。”阿布都艾海提·买买提说。
英买力村距县城最近的学校40余公里,接送孩子上下学是个难题。2023年,英买力村分两批次将25名学生转入十六团中学。学校负责人表示,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明显提升,人际交往也更加自信。
说起一连种植大户吕培贵,英买力村村民亚生·吐生赞不绝口:在买农资、买牲畜时遇到资金困难,他总会得到“吕大哥”的帮助。“多亏了吕大哥,现在我养了20头牛、260只羊,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现在两人成了好朋友,还约定一起到北京看升国旗。
从帕米尔高原到准噶尔盆地,从阿尔泰山下到塔里木河畔,在兵团和地方的共同推动下,重要交通和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规划有序衔接,重大项目加快落地,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大幅提高了当地职工群众的幸福指数。
建“连心桥”,修“团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兵团不断推动设施共建、资源共享、深度嵌入、优势互补,大熔炉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记者:李自良 何军 蔡国栋 孙哲 苟立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