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酒店-掏品新闻

*本文为「搜狐文化」原创内容

写三国的书有很多,这本《三国前传:汉末群雄天子梦》却写出了新意。

本书的作者是历史学博士于涛,他深耕汉魏之际的政治史研究多年。也许正是对这一“夹缝”中的历史的痴迷使得他的《三国前传》在众多三国题材的历史非虚构作品中独树一帜。本书没有聚焦于魏蜀吴的创业史,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三国历史的序幕——病入膏肓的东汉王朝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崩溃瓦解的?

《三国前传:汉末群雄天子梦》于涛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24-10

东汉的历史对我们绝大部分人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但这本书在进行详实的史料考证基础上,巧妙地采用文学化的语言表达。即使是缺乏相关历史背景知识的读者也能够跟随作者的笔触穿越时空,身临其境地走进那一段鲜活的历史。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断思考,我们关心一个存在于近两千年前的王朝的兴衰究竟意义何在?但通读全书之后,我发现,本书给出的一些洞见或许是能够超越时代限制的,我把它们总结为以下几个问题:

1. 东汉政权是怎样走向崩溃的?

2. 群雄割据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3. 是什么导致士人阶层从忠于汉室转向争霸天下的?

东汉政权是怎样走向崩溃的?

  • 皇权复合体的产生与解体

【皇权复合体】女主(后宫的女主人,通常为前朝的皇后、当朝的太后)、小皇帝、外戚、宦官彼此依存而构成。

【产生背景】东汉自第四任皇帝和帝以降,皇帝缺子常态化,谁来做新君,由后宫的女主人说了算。筛选新君的标准以孩童为宜。参与新规则运行的限定为女主的父兄,即外戚,以及依附于女主的宦官。

【产生后果】百余年间,皇权复合体以隔绝、打压贤良政治为能事,利用皇权大肆为外戚、宦官谋取私人利益,同时将士人集团排除在政治中心之外。

【解体原因】汉灵帝驾崩后,在立长子刘辩还是幼子刘协为帝的问题上,外戚与宦官之间产生了利益冲突,皇权复合体开始出现裂缝。

【解体后果】宦官将外戚、大将军何进斩杀,与何进合作的士人集团及其武装力量又将宫内宦官全部诛杀(书中称之为“洛阳政变”)。

之后,董卓进京,废掉少帝刘辩,改立9岁的刘协为帝(即汉献帝),自为相国,独揽朝政。以袁绍、袁术、曹操等人为代表的士人纷纷离京出逃,去往全国各地招兵买马、割据一方,东汉王朝自此分崩离析。

群雄割据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 士人的武人化倾向

【产生背景】士人在皇权危机的基础上谋求自强,其初衷是要将外戚、宦官控制的政权转由自身掌握。

有两条路径可以选择:一条是在制度许可的范围内,涉入皇统的继立;另一条路就是将臣权自强发展到极致,以武力为依托,消灭控制皇权的势力,乃至废旧立新。

【产生后果】担任军职,加速了士人的武人化进程;接触武装直至控制武装,使得士人有了应对突发事件的强力工具,也为之后离京出逃的士人在地方形成武装割据奠定基础。

  • 关东联盟的形成与瓦解

【形成背景】董卓废少立献后,袁绍起兵,各州郡响应,关东联盟宣告成立,袁绍被推为盟主。

【瓦解原因】董卓鸩杀废帝刘辩,关东联盟失去了前进的坐标,逐渐离心。同时,联盟成员之间因为争权夺利而产生了严重的不和谐,乃至仇杀,导致联盟的自行瓦解。

【瓦解后果】汉末地方割据局面的全面出现。

是什么导致士人阶层从忠于汉室转向争霸天下的?

【关键】

① 生存还是死亡:董卓西迁之后,对于割据一方的士人们来说,如何扩张自己的实力、保证自己的生存成为了最重要的现实问题。

② “势利”相争:汉末地方政治单元具有强烈排他性。地方长官权力重大,除了握有州郡的政权,还拥有军权。州郡就是他们的“势利”所在。在关东牧守们扩充实力的过程中,争夺“势利”导致了互相残杀。

(举例)袁绍看中了冀州兵精粮足、士民殷盛,想要取代冀州刺史韩馥的位置,与公孙瓒秘密联手,进军冀州。韩馥一方抵挡不过,让渡政权给袁绍。之后,韩馥投奔陈留太守张邈,苦闷度日。在一次袁绍的使者与张邈会晤后,韩馥担心袁绍会对自己不利,自尽而亡。

【结果】士人的角色转变:从政治清流变为地方军阀,放弃效忠汉室,纷纷开始争当天子。

总结:屠龙者终成恶龙

通过上述三个问题对本书进行梳理,我们可以看到,本书从不同的阶级、利益集团之间的权力博弈切入,为东汉政权的瓦解与三国局面的形成提供了一个特殊的分析视角。其中,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士人阶层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和发生的转变。一开始,士人被皇权复合体排除在权力中心之外,他们企盼强臣的出现,渴望通过武装化重回权力中心。然而在剔除了皇权复合体这一毒瘤后,却迎来了更加专权的董卓。

出逃的士人以匡扶汉室为共同目标组建了关东联盟,打着讨贼的旗号与董卓进行对抗,然而,在现实利益的驱动下,原本口诛笔伐的对象董卓却成为了他们心目中暗自效仿的偶像,于是割据的群雄背离了最初的理想,纷纷做起了“天子梦”,成为了东汉王朝的掘墓人。

然而,本书的有趣之处正在于,作者从这一罕见现象中抽丝剥茧地揭示出一个历史的普遍规律。在权力零和博弈的帝制时代,无论出身于什么阶层、怀抱有怎样清高的理想抱负,一旦卷入权力斗争与角力的漩涡中,便再难抽身而退,不可避免地会陷入到“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困境中。在这种情况下,正义的出发点无法通向正义的结局,反而是将原本已经败坏的局面推向了更坏的形势。本书提供的这一视角,为我们从更为宏观的层面理解历史与政治提供了发人深省的启示,其意义远远超出了东汉与三国的时代局限。

类比阅读

《三国前夜:士大夫政治与东汉皇权的崩解》张向荣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24-6

与《三国前传》的视角类似,本书同样聚焦于汉末到三国之间的这段历史,重点关注东汉后期桓、灵二帝近五十年的执政生涯,同时全面系统地还原党锢之祸的始末,解读儒家及士大夫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作为一篇历史非虚构作品,本书在生动的叙事的基础上吸纳了许多学术界的新观点,试图从“秦制-儒教”这一脉络展开,揭示东汉灭亡和三国乱世形成的深层原因。书中对于士人角色,以及皇权、外戚、宦官、士人之间错综复杂的权力关系的关注展现出了与《三国前传》的默契和共鸣。

文/周婕妤

发布于:北京市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意见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4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