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电影-掏品新闻央广网清远12月28日消息(记者张顺鹏)有着“岭南绿都”之称的广东省清远市,拥有耕地面积28.9万公顷,林地面积118.8万公顷。近年来,清远鸡、英德红茶、连州菜心、麻竹笋、丝苗米这五大百亿级农业产业的蓬勃发展,让清远成为当之无愧的“农业大市”。2023年,清远五大百亿级农业产业综合产值302亿元,增长34.8%,带动超20万农户、60万人增收,以五大百亿级农业产业为抓手,清远“百千万工程”的战鼓正愈擂愈响,激起联农带农富农“千层浪”,助力这座山水名城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勇立潮头,踏浪而行。
戎归南粤,初心不忘。在清远奋战“百千万工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征程上,一群“退役不退志”的老兵,正带头发挥退役军人“五种力量”,在田间地头书写建功“百千万工程”的崭新篇章,成为推动清远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队伍。
扎实推进乡村建设 打造宜居宜业乡村
“目前,清远全市有超1000名退役军人担任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和‘两委’干部。对比2019年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挂牌成立前,清远‘兵支书’的人数和覆盖面均增长了近一倍。”清远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相关负责人向央广网记者介绍道。
要如何充分发挥好这股“兵力量”,助力清远乡村振兴的大道越走越宽广?对此,清远从选好、育好、管好、用好“兵支书”等方面着手,深入探索实施“兵支书”培养工程,持续完善全链条的培训机制,为乡村振兴源源不断地输送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退役军人乡村人才。渐渐接近,可以看清那里有半截巨大的枯木,树干直径足有十几米,通体焦黑。
“兵支书”雷健(央广网发 清远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供图)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太保镇黑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雷健,早在2022年就参与了清远市首批退役军人村干部乡村振兴培训的“兵支书”。扎根黑山村的这十余年,雷健通过整治村容村貌、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文旅体康融合发展,让昔日的落后山村蜕变为如今的生态休闲旅游胜地,每年带动农户增收约2.5万元。
“2011年的时候选择回到黑山村担任村干部,是抱着一颗‘红心’,想着要回到家乡、建设家乡。”雷健在接受采访时说。
生态兴村、旅游旺村,是雷健带领黑山村村民振兴乡村的积极尝试。依托当地雾山梯田自然资源优势,黑山村在近几年大力发展梯田生态旅游,并成功“火出圈”,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进而拉动当地农庄、民宿的兴旺发展,让村民足不出村也能过上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2018年11月,雷健在村里带头成立了雾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以公司经营带动经济合作社增收。“通过这样的模式,一来可以将市场做大,二来也可以增加集体收入,让村民拿到更多分红。”雷健介绍道。值得一提的是,雾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作为军创企业,吸纳了十余名退役军人,为退役军人提供就业创业途径的同时,也为乡村振兴凝聚敢于吃苦、甘于奉献的“兵力量”。
如今,行走在黑山村,目之所及是干净整洁卫生的村道,一栋栋全新建起的楼房,壮族、瑶族、汉族三个民族的村民们在这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正过着和谐一家亲的生活。
“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为了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我们每年都会举行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等文化交流活动来增进村民之间的情感,从而促进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发展。”雷健介绍道。十余年如一日的付出,让雷健得到了肯定与认可。今年9月,雷健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
同样是在今年,雷健还迎来了身份上的转变,成为清远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成立以来首个转为公务员的“兵支书”。这得益于清远市委、市政府为退役军人们提供的晋升渠道。
“2021年底,清远市退役军人村干部乡村振兴培训基地在连樟村乡村振兴学院揭牌,于2022年正式开班。三年来,我们不仅为基层治理工作培育出大批的优秀退役军人,也为这些有本领、有担当的‘兵支书’的晋升建起平台、牵线搭桥。”清远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相关负责人说。
据悉,清远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通过建立健全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乡村振兴)孵化体系、印发推进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乡村振兴)孵化点建设方案、推动成立国有军创经营管理有限公司、举办创业带头人培训班等举措,积极助力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同时,出台《清远市退役军人创业担保贷款实施办法》,并及时通过印发手册、政策宣讲、解读服务,扩大政策覆盖率,强化退役军人创业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推动退役军人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雾山梯田稻香节(央广网发 清远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供图)
“一人当兵,全村光荣。如今,退役军人越来越得到重视,在基层做的这些工作得到政府的认可,我们内心也很欣慰和骄傲。希望未来能在不同的身份下,同样发光发热,推动‘百千万工程’深入实施,推动绿美乡村建设。”谈及未来如何充分发挥退役军人优秀品格,持续做好乡村振兴工作,雷健眼神中满是坚定与自信。
积极发展富民产业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产业兴旺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在清远,有着一个远近闻名的“魔力小镇”——清远市佛冈县水头镇。这一小镇的“魔力”,源自当地魔芋产业的迅猛发展。在“百千万工程”的赋能下,水头镇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商品魔芋种植基地,魔芋产业链年产值超亿元。
郑松滔在观察魔芋生长情况(央广网发 清远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供图)
在佛冈县水头镇桂元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郑松滔正忙着洽谈计划在村里落地的新项目。这是郑松滔的常态化工作——为村里引进更多的优质项目、优质产业,进而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当地资源虽然很丰富,但经济发展却很缓慢,桂元村应当如何破局?“新官上任”之时,郑松滔时常在琢磨这个问题。功夫不负有心人,转机在两年前终于出现。2022年,郑松滔紧抓广东省纪委监委驻水头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为镇里带来魔芋特色产业项目的利好,在三个月内完成了500亩地的土地平整、搭建大棚、魔芋种植等工作,并积极探索“公司+村集体+农户”的新模式,在2022年实现了15.6万元的分红,真正将曾经的“撂荒地”变为“魔力地”。
通过鼓励退役军人带头,郑松滔领办了桂元奋发农业专业合作社,继续扩大魔芋种植面积,为村民提供就业机会。此外,还利用村委会周边地块及闲置的小学建设水头镇乡村振兴学院,被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授予“广东省乡村振兴实践培训基地”牌匾。
水头镇魔芋喜获丰收(央广网发 清远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供图)
如(ru)今(jin)产(chan)业(ye)的(de)发(fa)展(zhan)成(cheng)功(gong)拉(la)动(dong)了(le)桂(gui)元(yuan)村(cun)经(jing)济(ji)发(fa)展(zhan)村(cun)民(min)务(wu)工(gong)也(ye)有(you)了(le)更(geng)多(duo)的(de)选(xuan)择(ze)无(wu)论(lun)是(shi)在(zai)家(jia)务(wu)农(nong)还(hai)是(shi)出(chu)租(zu)地(di)块(kuai)到(dao)厂(chang)里(li)务(wu)工(gong)收(shou)入(ru)水(shui)平(ping)都(dou)得(de)到(dao)了(le)明(ming)显(xian)的(de)提(ti)升(sheng)越(yue)来(lai)越(yue)多(duo)人(ren)愿(yuan)意(yi)回(hui)到(dao)村(cun)里(li)来(lai)共(gong)同(tong)建(jian)设(she)家(jia)乡(xiang)发(fa)展(zhan)家(jia)乡(xiang)郑(zheng)松(song)滔(tao)说(shuo)在(zai)这(zhe)一(yi)过(guo)程(cheng)中(zhong)市(shi)县(xian)镇(zhen)退(tui)役(yi)军(jun)人(ren)事(shi)务(wu)部(bu)门(men)的(de)关(guan)怀(huai)和(he)指(zhi)导(dao)为(wei)桂(gui)元(yuan)村(cun)实(shi)现(xian)腾(teng)飞(fei)提(ti)供(gong)了(le)很(hen)大(da)的(de)助(zhu)力(li)
“以我们‘兵支书’的培训班为例,在培训过程中,大家互相交流学习,互相促进,我们也吸收了很多宝贵经验,并结合村里的实际情况去落地工作,发展乡村。此外,还能得到退役军人贷款优惠等政策支持,为我们解决了资金方面的后顾之忧。”郑松滔说。
采访过程中,郑松滔向记者展示了他同隔壁村“乡村新闻官”共同拍摄的用于推荐当地特色农产品的一段视频。“作为‘乡村新闻官’,我们日常通过拍摄视频等方式,积极宣传当地各类特色农产品,做好助农工作,力争将品牌打响。”郑松滔介绍道。
近年来,清远在全国首创“乡村新闻官”制度。2021年,清远市成立退役军人“乡村新闻官”志愿服务队,推动退役军人“乡村新闻官”当好思想政治引导员、政策法规宣讲员、文明新风传播员、乡村旅游讲解员、红色故事解说员、就业创业指导员、特色农货推介员等“七大员”,凝聚起乡村文明的精气神,引领广大农民群众践行乡村振兴战略,助力“百千万工程”。
如果说魔芋产业让佛冈县水头镇桂元村拥有了发展经济的“魔力”,那么灵芝产业则让阳山县秤架瑶族乡秤架村有了乡村振兴的“灵气”。
“黄书记为我们村灵芝产业的发展提了很多宝贵意见,我从2016年返乡创业,经过八年奋斗,合作社种植灵芝面积从十几亩发展到超一千亩,一年能实现600万元的收入。”阳山县南岭瑶山瑶灵芝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国雄告诉记者。
张国雄口中的这位黄书记,是阳山县秤架瑶族乡秤架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黄佩明,从2005年至今,黄佩明为秤架村的乡村治理及基层建设已经付出了将近20年的心血。
黄佩明和村民交流灵芝产业发展情况(央广网记者 张顺鹏 摄)
回忆起退伍后刚回到村里时的场景,黄佩明仍感慨万千:“以前村民们住在山上,走山路下来,可能要一两个小时,出行非常不方便。”” “我们如果掌握了骨的神秘力量,就能去闯天下各域吗”有些孩子露出憧憬之色。目送狩猎队伍离去,老族长石云峰领着群孩子来到村头的草地上,盘坐下来,道:“好了,你们这群皮猴子也该用功学习了。
意识到交通不便是制约当地发展的最大因素,黄佩明开始大力推进移民工作,将山上的村民转移到山下,建成移民新村,并推进村里实现“三通”,即路通、水通、电通。
在(zai)建(jian)设(she)好(hao)村(cun)居(ju)环(huan)境(jing)的(de)同(tong)时(shi)黄(huang)佩(pei)明(ming)还(hai)积(ji)极(ji)盘(pan)活(huo)村(cun)里(li)的(de)土(tu)地(di)让(rang)村(cun)民(min)在(zai)家(jia)门(men)口(kou)实(shi)现(xian)就(jiu)业(ye)创(chuang)业(ye)在(zai)2(2)02(2)2(2)年(nian)我(wo)们(men)几(ji)个(ge)返(fan)乡(xiang)退(tui)役(yi)军(jun)人(ren)一(yi)起(qi)成(cheng)立(li)了(le)合(he)作(zuo)社(she)除(chu)了(le)做(zuo)好(hao)种(zhong)植(zhi)养(yang)殖(zhi)之(zhi)外(wai)还(hai)发(fa)展(zhan)民(min)宿(xiu)农(nong)庄(zhuang)凭(ping)借(jie)军(jun)人(ren)诚(cheng)信(xin)的(de)品(pin)格(ge)以(yi)及(ji)热(re)情(qing)的(de)服(fu)务(wu)态(tai)度(du)近(jin)两(liang)年(nian)也(ye)吸(xi)引(yin)了(le)很(hen)多(duo)客(ke)人(ren)黄(huang)佩(pei)明(ming)介(jie)绍(shao)道(dao)
黄佩明带领村里的退役军人发展农庄、民宿(央广网记者 张顺鹏 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秤架村积极发挥生态资源优势,致力于促进生态与产业高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将林下灵芝种植项目作为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特色产业,提升当地联农带农水平。来到秤架村的灵芝种植基地,既能看到林下种植的灵芝,又能看到树上附生的石斛,这些都有效“唤醒”了林地资源,成为当地村民的致富“法宝”。
现(xian)在(zai)村(cun)民(min)们(men)的(de)生(sheng)活(huo)慢(man)慢(man)富(fu)裕(yu)起(qi)来(lai)很(hen)多(duo)人(ren)做(zuo)生(sheng)意(yi)当(dang)上(shang)了(le)老(lao)板(ban)房(fang)子(zi)也(ye)建(jian)得(de)很(hen)漂(piao)亮(liang)秤(cheng)架(jia)村(cun)的(de)村(cun)集(ji)体(ti)经(jing)济(ji)收(shou)入(ru)已(yi)由(you)曾(zeng)经(jing)的(de)4(4)万(wan)元(yuan)增(zeng)加(jia)到(dao)了(le)今(jin)年(nian)的(de)3(3)5(5)万(wan)元(yuan)村(cun)集(ji)体(ti)经(jing)济(ji)发(fa)展(zhan)正(zheng)不(bu)断(duan)壮(zhuang)大(da)黄(huang)佩(pei)明(ming)说(shuo)
“军人,就是穿上军装能战斗,脱下军装能奋斗。”在黄佩明看来,军人在部队形成的坚定的政治信念、强烈的使命责任、吃苦耐劳的精神,正是广大“兵支书”“兵委员”能在实施“百千万工程”、推进乡村振兴中成为“领头雁”的原因所在。
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村地区更加繁荣,农民生活更加红火,在广袤的清远大地上,坚实的“兵力量”正引领着各县镇村走好强农惠农富农路,为广东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实现高质量发展,也为我国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再添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