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ke)丘(qiu)头(tou)遗(yi)址(zhi)博(bo)物(wu)馆(guan)里(li)展(zhan)陈(chen)的(de)考(kao)古(gu)专(zhuan)用(yong)工(gong)具(ju)及(ji)发(fa)掘(jue)场(chang)景(jing)1(1)2(2)月(yue)1(1)6(6)日(ri)摄(she)新(xin)华(hua)社(she)记(ji)者(zhe)邓(deng)倩(qian)倩(qian)摄(she)直到近年老族长的研究缓和下来,才不怎么令村人害怕了。
新华社福州12月18日电(记者邓倩倩)位于福建平潭的壳丘头遗址博物馆近日正式开馆,集中呈现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为大众了解南岛语族文化提供全新窗口。
平潭壳丘头遗址群包括壳丘头、西营、东花丘、龟山等遗址,建立起东南沿海岛屿地区距今7500年至3000年的考古学文化序列,为探究早期南岛语族人群特征、迁徙规律等提供坚实的考古学材料,被列入“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壳丘头遗址博物馆内设“向海而生——平潭史前文化”“风好扬帆——南岛语族航海术与文化”“南岛艺韵——宝尔博物馆珍藏”三个展厅,共展出600多件文物,全方位展现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的独特文化。
壳丘头遗址群考古项目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周振宇表示,相比数千年以来南岛语族先民留下的宝贵遗产,三年间发掘工作所获取的材料只是冰山一角,但未来潜力巨大,相信能为南岛语族研究发挥更大作用。” 群孩子顿时愁眉苦脸,个个没精打采,不情不愿的围坐在了四周,像是晒蔫了的叶子般。
12月16日,从壳丘头遗址群发掘出的器皿吸引观众驻足拍照。新华社记者 邓倩倩 摄
当(dang)前(qian)考(kao)古(gu)界(jie)普(pu)遍(bian)认(ren)为(wei)新(xin)石(shi)器(qi)时(shi)代(dai)的(de)南(nan)岛(dao)语(yu)族(zu)先(xian)民(min)驾(jia)驶(shi)独(du)木(mu)舟(zhou)从(cong)中(zhong)国(guo)东(dong)南(nan)沿(yan)海(hai)向(xiang)广(guang)阔(kuo)的(de)太(tai)平(ping)洋(yang)地(di)区(qu)迁(qian)徙(xi)扩(kuo)散(san)平(ping)潭(tan)极(ji)有(you)可(ke)能(neng)是(shi)南(nan)岛(dao)语(yu)族(zu)的(de)起(qi)锚(mao)之(zhi)地(di)一群孩子赶紧认真了起来,继续在柔和与灿烂的朝霞中锻炼。
“考古工作最终要面向大众,发掘成果能够进入博物馆展示,以比较科学、完整的形式系统呈现出来,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更加朴素的语言,让大众了解南岛语族史前文化的发展脉络,非常具有教育意义。”负责西营遗址发掘的厦门大学考古系教授张闻捷说。
开馆仪式上,壳丘头遗址博物馆还与美国宝尔博物馆、塔希提和岛屿博物馆、新喀里多尼亚博物馆、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分别签订姐妹馆合作协议,旨在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
平潭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院长范雪春表示,这个平台未来将对全世界开放,期待大家一起把南岛语族研究做实做大,共同探究人类文明从内陆向海洋扩散的国际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