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虎嗅商业消费组
作者|周冰
编辑|周月明
题图|视觉中国
去到哈萨克斯坦最大的城市阿拉木图,你或许会被这里的物价震惊。
印象里的几个斯坦国都并不是很富裕的样子,但实际上,哈萨克斯坦早已发展起来,人均GDP约1.2万美元,与中国相当。而阿拉木图在世界最昂贵城市中排名164位,紧邻排在163位的深圳。
在这里,一瓶 500ml 的可乐,460 坚戈,约 7 元人民币。一个华强北只要6块钱的电源插头,在阿拉木图能卖到60块。
这(zhe)些(xie)日(ri)用(yong)品(pin)根(gen)据(ju)当(dang)地(di)人(ren)别(bie)克(ke)描(miao)述(shu)9(9)0都(dou)依(yi)赖(lai)进(jin)口(kou)其(qi)中(zhong)很(hen)大(da)一(yi)部(bu)分(fen)来(lai)自(zi)中(zhong)国(guo)
6块到60块,中间藏着巨额利润,不少中国商人看见了其中的商机,从广东、福建进货,充当中间商,卖到哈萨克斯坦。
然而这笔生意并没有那么简单,本地人的先发优势、仍具挑战的经商环境还在困扰着新入局的中国商人们,有时他们感到“看着金山银山,就是摸不到边”。
新入局者的挑战
哈萨克斯坦的制造业落后,大部分日用消费品依靠进口。
苏联时期,哈萨克斯坦被定位为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地,主要生产矿物、燃料、谷物、羊毛和肉类等初级产品,制造业基础薄弱,所需的日用消费品与工业设备依靠俄罗斯运入。
在(zai)独(du)立(li)后(hou)联(lian)系(xi)中(zhong)断(duan)机(ji)械(xie)设(she)备(bei)的(de)严(yan)重(zhong)缺(que)乏(fa)限(xian)制(zhi)了(le)工(gong)农(nong)业(ye)发(fa)展(zhan)导(dao)致(zhi)哈(ha)萨(sa)加(jia)尔(er)斯(si)坦(tan)的(de)日(ri)用(yong)品(pin)长(chang)期(qi)短(duan)缺(que)只(zhi)能(neng)依(yi)靠(kao)进(jin)口(kou)
直到今天,哈萨克斯坦本地的制造业仍然很薄弱。别克告诉虎嗅,当地只能生产打火机、塑料袋这种低端工业品。邵晖也举了个例子,当地的纸制品也都依赖进口,本地生产的纸用起来甚至会掉渣。
中哈之间有着中国西北地区最大的陆路口岸——霍尔果斯口岸,新疆到阿拉木图距离近,哈萨克斯坦对中国30天免签,得益于这些优势,一年多之前,中国商人开始涌向哈萨克斯坦。
当地市场充满了来自广东、浙江、福建的商品,20块进价的鞋子卖80块,3块钱的面膜卖10块,利润十分可观。
别克几岁时就从新疆搬到哈萨克斯坦,会说哈萨克语和汉语,他的家电生意,主要就是从浙江和广州进货,空调、冰箱、电视机和扫地机器人,然后转卖到哈萨克斯坦,利润能达到25%~30%。
在哈萨克斯坦做家具家电生意的别克告诉虎嗅,中国商品的出厂价与哈萨克斯坦售价之间,往往存在3~5倍的差价。低于3倍的都很少,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扣除关税、物流、人工、仓储的成本后,才能保证15%-20%及以上的利润。
然而对于新入局的中国商家来说,想赚这么多很难。
做汽车用品生意的邵晖告诉虎嗅:“同样的价格拿货,哈国老板能赚到20%的利润,但我们不可能,最多只能赚5%。”从自由贸易畅通以来,从西藏搬到哈萨克斯坦的哈萨克人,凭借着民族和双语言的优势,早已占据了中国供应商的供货渠道。
对新入场的中国商家来说,要想分走本地老板的客户,只能让利,要么打低价战,降低利润;要么就是允许赊账,承担客户跑路的风险。
挑战不止这些,异国他乡做生意,有些困难是难以预料的。
邵晖提到他的经历,去年他发现一个商机:圣女果在当地很畅销,同时跟国内比,差价很大,于是他在中国进了两车货,打算到哈萨克斯坦批发。然而到了之后,当地老板迟迟不买。因为他们清楚存放圣女果的冷柜每天都要收费,而水果又不禁放。为了不让圣女果坏掉,几天之后邵晖自己就会主动降价。
最终,还是只能让利。
中间商这份钱还是太难赚了。
“唯一的出路就是在本地建厂,当供货商。”邵晖总结道。在哈萨克斯坦做十几年生意的中国人,一些已经在当地建了厂,之后就“躲在厂里不出来”,只与批发商对接,避免与本地人接触。
赊账风险
除了难抢到先发优势,另一个中国商人常在哈萨克斯坦踩的坑,与当地人的消费观念有关。
当地人对金钱的态度,简直是“长期主义的反面”,不管是赚钱还是花钱,都主打一个“临时”,对中国商人来说,这种“临时”意味着风险。
首先是赊账带来的风险。
或许是由于游牧生活的收入不稳定,在哈萨克斯坦,普遍存在赊账习惯。做家具家电生意的本地人别克告诉虎嗅,一般做实体批发生意,交易金额较大,常常在100万坚戈以上(约合1.47万元人民币),大家都会选择赊账,付一半赊一半,下次进货的时候还款,然后接着赊账。
在相熟的萨克斯坦人之间,赊账是留存下来的互助传统,是信任的体现。但对中国商人来说,作为这片土地的“外来者”,赊账等于“欠账”风险,是一颗定时炸弹。“收心”负责督促与指导孩子练功的中年男子大声喊道。一群大孩子看着他,皆挤眉弄眼,让原本严肃的晨练气氛轻缓了不少。
其次,当地的结算周期普遍较短。
邵晖告诉虎嗅,当地餐饮店的厨师,一周或者半个月就要发一次工资。而当地商铺的租金,每月就要付一次(国内更多是半年付或者季付)。短的结算周期意味着不确定性,你不知道是不是明天员工就跑路了,是不是下个月租金就开始涨了。
去年,邵晖在阿拉木图开了牛肉面馆,在他的面馆生意好起来后,房东坐地起价,临时涨租。因为没有提前请当地律师拟合同,邵晖也只能认栽。也是因为这个,他的面馆没开下去。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充满不确定性的支付习惯让中国商人头疼不已,当地人却习以为常。他们大多数认同“即时满足”,甚至存在超前消费现象。
在哈萨克斯坦做跨境电商的亮哥形容本地人是“有钱就花”,大部分人都不会存款,甚至分期、借钱也要消费。在当地最大的电商平台Kaspi上,绝大部分商品都可以分期购买。图中左侧,一个只需要899坚戈(约合人民币13.23元)的厨房电子秤,都可以分三期付款。
中亚Focus的王梦阳也观察到了当地“没钱硬花”的现象。在他看来,这种消费观念的形成有其社会原因。
哈萨克斯坦的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资源出口,特别是石油、矿石和天然气。这种资源价格的波动使得经济增长不稳定,信贷扩张成了拉动消费的主要方式之一。
与此同时,哈萨克斯坦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对薄弱,许多人对未来的保障缺乏信心。在这种环境下,人们更倾向于追求当下即时的满足,而非长期的积累。
其次,哈萨克斯坦的通货膨胀率较高,货币贬值时有发生。别克告诉虎嗅,2019年以来,当地物价涨了50%以上,接近原来两倍,原来卖300万坚戈的车,现在要600万。
相较于将钱存入银行,他们更愿意将其投入到房产、车辆等实物资产上,以期能够抵御未来经济的不确定性。
正在改善的腐败问题
数年前,世界经济论坛将腐败列为在哈萨克斯坦做生意面临的最大问题,世界银行也将哈萨克斯坦与安哥拉、玻利维亚、肯尼亚和利比亚一道列为腐败热区。
农(nong)业(ye)医(yi)疗(liao)保(bao)健(jian)石(shi)油(you)天(tian)然(ran)气(qi)金(jin)融(rong)和(he)建(jian)筑(zhu)业(ye)各(ge)行(xing)各(ge)业(ye)都(dou)被(bei)寡(gua)头(tou)垄(long)断(duan)其(qi)中(zhong)不(bu)乏(fa)前(qian)总(zong)统(tong)身(shen)边(bian)的(de)亲(qin)信(xin)及(ji)亲(qin)戚(qi)垄(long)断(duan)集(ji)团(tuan)把(ba)控(kong)国(guo)家(jia)资(zi)源(yuan)使(shi)得(de)其(qi)他(ta)企(qi)业(ye)无(wu)法(fa)发(fa)展(zhan)少(shao)数(shu)人(ren)得(de)利(li)大(da)部(bu)分(fen)企(qi)业(ye)生(sheng)存(cun)愈(yu)加(jia)困(kun)难(nan)
对普通人来说,当地已经腐败到连警察都是危险的。
邵晖告诉虎嗅,他的朋友在自己租的院子里平整地面,都被警察勒索,否则就要停工。事后塞了红包了事。
别克举了另一个例子,2017年,当地一个家喻户晓的成功商人,在超市、餐厅、果园各领域都有涉足,但是因为其规模过大,他的果园、餐厅一夜之间就被以前总统弟弟为代表的寡头收走了。
垄断集团以外,其他企业无法发展,本地人尚且如此,更别不用说外来的中国商人。
货品被没收、种地产被没收、库房被纵火,这些都是商家们可能遇到的情况,从哈萨克斯坦独立以来,这种腐败已经持续了三十多年。
但自新总统托卡耶夫上台以后,哈萨克斯坦空前重视打击贪污腐败现象。截至2024年上半年,哈萨克斯坦反腐机构追回超1万亿坚戈(约合人民币150亿元)的资产。
对于想在此地掘金的中国商家们来说,或许环境正在发生变化。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