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二十四节气不仅是古代农业生产的指南针,还与中医养生息息相关。甲辰龙年,为传承发展中医药文化,南方网联合广东省中医院、广东科技出版社推出“时节养生”栏目,以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张忠德主编的《时节养生——中国人的健康智慧》为依据,解读博大精深的岭南中医药文化,分享养生智慧。
冬至,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二个节气,标志着冬季的深入,北半球迎来了日照时间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此时寒风凛冽,雪花纷飞,大自然一片银装素裹,全年最冷的时段到来。
冬至时节,随着气温的骤降,人体阳气逐渐内收,五脏六腑的功能也随之受到影响。
在(zai)这(zhe)种(zhong)寒(han)冷(leng)的(de)环(huan)境(jing)中(zhong)人(ren)体(ti)的(de)气(qi)血(xue)流(liu)通(tong)速(su)度(du)减(jian)缓(huan)导(dao)致(zhi)四(si)肢(zhi)末(mo)梢(shao)的(de)血(xue)液(ye)循(xun)环(huan)不(bu)畅(chang)从(cong)而(er)引(yin)发(fa)肢(zhi)体(ti)麻(ma)木(mu)和(he)四(si)肢(zhi)冰(bing)冷(leng)的(de)现(xian)象(xiang)“祭灵,请保佑族人,让孩子们打到肥美的猎物,平安归来。“外界啊”老人露出回忆之色,阵出神与怅然后才道:“世界太,广袤无垠,从域到另域动辄数以百万里,没人知道真正有多么广阔,个人徒步走上辈子也走不出域之地,荒茫茫无尽。
同时,寒邪还会影响脾胃的功能,使得气血生化不足,进一步加剧了四肢冰冷的症状。此外,由于冬季阳光照射减少,人体内的阳气也相对减弱,容易引发情绪抑郁。
冬至民俗:北娇耳,南汤圆
饺(jiao)子(zi)原(yuan)名(ming)娇(jiao)耳(er)在(zai)北(bei)方(fang)每(mei)年(nian)冬(dong)至(zhi)不(bu)论(lun)贫(pin)富(fu)饺(jiao)子(zi)是(shi)必(bi)不(bu)可(ke)少(shao)的(de)节(jie)日(ri)饭(fan)谚(yan)云(yun)十(shi)月(yue)一(yi)冬(dong)至(zhi)到(dao)家(jia)家(jia)户(hu)户(hu)吃(chi)水(shui)饺(jiao)这(zhe)种(zhong)习(xi)俗(su)是(shi)因(yin)纪(ji)念(nian)医(yi)圣(sheng)张(zhang)仲(zhong)景(jing)冬(dong)至(zhi)舍(she)祛(qu)寒(han)娇(jiao)耳(er)汤(tang)留(liu)下(xia)的(de)
而(er)南(nan)方(fang)冬(dong)至(zhi)吃(chi)汤(tang)圆(yuan)的(de)习(xi)俗(su)在(zai)江(jiang)南(nan)尤(you)为(wei)盛(sheng)行(xing)民(min)间(jian)有(you)吃(chi)了(le)汤(tang)圆(yuan)大(da)一(yi)岁(sui)的(de)说(shuo)法(fa)汤(tang)圆(yuan)也(ye)称(cheng)汤(tang)团(tuan)冬(dong)至(zhi)吃(chi)汤(tang)团(tuan)又(you)叫(jiao)冬(dong)至(zhi)团(tuan)
养生原则:数九天寒,散寒扶阳
冬至养生应注重御寒保暖,通过温补食材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肢体麻木和四肢冰冷的症状。同时,保持规律的作息和适当的运动有助于养护阳气,增强体质。此外,保持良好的情志也是冬季养生的重要方面,可通过读书、听音乐、与朋友交流等方式来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
中医认为冬三月应进补,冬至阴阳气交,是进补的最佳节气,它可促进人体阳气的萌生,消耗相对减少,进补后可发挥最大的药效,且可保存封藏最长的时期。此时羊肉、牛肉等食材往往是人们餐桌上的常客,但如一味的温燥,长期食用反而适得其反。“族长爷爷,那些鸟龟字像鬼怪符样复杂,实在难学,用心记它做什么” “就是啊,还不如阿爸教我的箭法有用呢” 群孩子全都是苦瓜脸,很抵触。
因此,进补除了应时,更要学会平衡适度,可以在温补的食物中加入沙参、麦冬、石斛、玉竹等清润药材以达到阴阳平衡的补益目的。对于脾肾不足的人群,可以选用山药、牛大力、千斤拔等药性平和之品来滋补,以达五脏调和、气血充足的目的。
冬至食养药膳
(1)补气温阳煲
材料:鸡半只,猪瘦肉100克,巴戟天20克,当归10克,陈皮5克,枸杞30克,生姜3~5片,精盐适量。
功效:温阳健脾补气。
制作方法:诸物洗净,鸡去除内脏,洗净后切块,焯水备用,猪瘦肉切块,将上述食材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武火煮沸后改为文火煲1.5小时,放入适量精盐调味即可。此为3~4人量。
(2)萝卜羊排煲
材料:羊排350克,白萝卜150克,陈皮5克,生姜4~5片,精盐适量。
功效:温中散寒,健脾行气。
制作方法:羊排洗净后剁成小块,焯水备用;羊排与陈皮、生姜一同放入锅中,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炖煮1小时,再加入萝卜,继续炖煮约30分钟,加精盐调味即可。此为2~3人量。
(3)党参桂圆饮
材料:党参10克,龙眼肉10克,麦冬10克,冰糖适量。
功效:健脾滋阴养血。
制作方法:将党参、龙眼肉、麦冬洗净;上述药材一同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煮沸后转小火煮半小时,加入冰糖调味即可。用于代茶饮,此为1人量。
防病小妙招
(1)“晒背”散寒又补阳
功效:散寒补阳
操作方法:背部是人体督脉所在,中医认为督脉总领人体的阳经,有调节阳经气血的作用,能有效补阳的方式是晒背部。选择阳光温和的时间段,如上午9点至10点或下午3点至4点;选择阳光充足的室外空间,如室外风大寒冷,可以选择隔着玻璃室内空间,确保阳光直射到背部,穿着深色衣服,晒背时间可以从10-15分钟开始,逐渐增加时间,避免过度暴露。晒前晒后要及时、适量喝水,补充体液消耗,同时使用防晒霜保护面部和其他暴露的皮肤,避免皮肤晒伤。
(2)“艾灸”温经除寒湿
选穴:关元、足三里。
功效:温通经络,驱寒除湿。
操作方法:将艾条点燃后悬于穴位上方进行艾灸,距离皮肤约2-3厘米,以感到温热舒适为宜。每个穴位艾灸10-15分钟,每周进行2-3次。
供稿:广东省中医院张忠德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
执行编辑: 王军飞
审核校对:张靓雯
责任编辑:陈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