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责任有限公司-掏品新闻

关中指哪里?

与河西、江东、陇右等以一个标志物后缀一个方向来命名的地名一样,关中并不是指一个固定的行政区域。

最早提及并大量使用“关中”的是《史记》,共提及四十余次,按照司马迁的说法,关中是指雍山以东,华山以西(没有南北分界)。

当然最出名的还是东晋人徐广提出的“四关说”,函谷以西,武关以北,散关以东,萧关以南,四关之内即为关中。

看“关中”的字面意思,此说应该最为准确,所以,也可以简单的把关中理解为关中盆地。

这里我们还得澄清一个概念——三秦。

由于关中是秦朝的开基之所,被视为秦朝故地,以至于有些人搞不清它与“三秦”的区别。

“三秦”也出自《史记》,项羽灭秦后,将咸阳一带的秦朝故地一分为三,以秦朝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分守之,雍、塞、翟三国即三秦。

也就是说,当年的三秦之地仅包括关中和陕北,只不过是后来世人(唐以后)又把陕南(汉中)加了进去,将陕北、关中、陕南合称“三秦”,即现在的陕西全省,所以陕西又简称“秦”,也叫三秦。这倒与司马老先生的地理分界相类似。

四塞之地,形胜第一

关中是四塞之地,而且是四大塞地之首(其他三个是巴蜀、汉中、上党),其地形之险峻,关隘之众多,无出其右。

关中四周皆被天然的地形屏障所环绕,南有秦岭、大巴山,西有陇山,北有黄土高原,东有崤山、华山,其间还穿插着众多的险关要隘。

其东是潼关和函谷关,坐落在关中连接中原的“崤函通道”上,此要道由黄河河道冲击而成,是由北面的中条山和南部的秦岭余脉崤山,“两山夹一河”形成的天然峡谷,其长五十多公里,最窄处仅容数马并行。

函谷关在东,潼关在西,但两者并没有并存。函谷关是我国建置最早的雄关之一,始建于春秋战国。汉武帝时,向东徙关于新安东,东汉末,曹操认为函谷关东入中原太深,废弃之,又在崤函通道西端设潼关,以防关西兵乱。

历史上发生在两关的重大战事高达60余次。战国时秦魏争夺河西必先夺函谷关,秦据六国合纵也是在函谷关。

崤函通道之险峻为历代君王所看重,“常驻重兵,少则数万,多则几十万”,这也导致古代用兵对此地能避则避。当年刘邦入关灭秦,宁愿绕远路,也不想走此地;南北朝东魏攻西魏,宁愿走有重兵把守的黄河古渡口,也要绕过潼关。其险要程度可见一斑。

其东南是武关。关中要想越过秦岭,抵达江汉平原(襄樊),必经武关。而武关就在秦岭的一条狭长谷道中,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当年白起由咸阳攻楚之郢都,走的就是此道,经蓝田、过武关,抵南阳,奇袭襄樊;刘邦先入关中为王,七绕八拐走的也是武关,靠张良重金贿赂守将才涉险通过;黄巢转战中原、李自成囤兵商洛进军北京也都是自武关而出。

其南横亘秦岭,要想到汉中,只有四条狭窄的谷道可走,其中最主要的两条,一是陈仓道,关中一侧的出口就是大散关。

还有一条“褒斜道”,南起汉中褒城,北至关中斜峪关,是我国历史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一条栈道(与陈仓道共用的一段为褒斜水道),也是古代关中与汉中相接的最主要通道。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中的“栈道”即指褒斜栈道,结果刘邦却采韩信之策,暗渡陈仓道。这也说明陈仓道要比褒斜道难走,大散关要比斜峪关险峻,否则也不会大出章邯意外。

至于其他两条,傥骆道和子午谷道是由极短的水道、大部分山路构成,路况极差,又太过凶险,几乎无人敢走。

其西北是萧关,坐落于河西走廊通往关中的一狭长谷地中,左右分别是陇右高原和陇东高原,直接防御西域、青藏、塞北少民对关中的进攻威胁,“襟带西凉,咽喉灵武”,为古汉地西北面险关之最。汉文帝十四年匈奴十四万骑扣关,走得是萧关,安史之乱后,吐蕃入关中,走得也是萧关。

萧关之南还有一道关隘,即位于陇山之上的陇关,但相比前者,无论是地势之险要还是关城之坚固,都不可同日而语。

其北则是陕北高原。关中要想进入有“塞上江南”之称的河套,走高原是不现实的,因为从关中直接北上,除了经过陕北高原以外,还要经过毛乌素沙地和鄂尔多斯高原。

从关中到河套的这一片高地,既没有一条河流能够纵穿其间,串连起分布于高原上的所有支流,也没有一条能够横切诸多河谷的通道,所以,从关中出兵纵穿高原至河套根本行不通,反之亦然。

当年赵武灵王在实行胡服骑射国力大涨后,就打算由云中、九原直接南下关中击秦,但在亲自考察了一番路线后(还化妆成使者面见了秦昭襄王),就干脆放弃了这个不切实际的想法。

因此秦始皇一统六国后,便大发劳役,从关中修建了一条秦直道直达前套,可惜维护不易,又经秦末战乱,汉初就废置了。

所以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出击河套,都是从临汾盆地、太原盆地、大同盆地北上,出云中,然后沿着黄河逆势而上,一路经“前套”、“后套”、“右套”,最后经武关回到关中。

其东北是临汾盆地,以及高原东侧被称之为“西河”的一段黄河,这段河谷又被称为“晋陕大峡谷”。从地图上看,这一条南北近乎直线的峡谷,像是一条天然通道,但实际上峡谷沿岸有很多断崖式的地形,根本难以通过。

因此,秦人在这段河谷的支流上修筑了一座座桥梁,形成了众多的黄河古渡口,以利于南北、东西通行,但对于一条纵横千里的快速通道来说,任何一座桥梁的受损都有可能让整个行动陷入瘫痪,所以通过晋陕大峡谷和黄河古渡口南北通行依然是不现实的。

但东西通行还是比较方便的,尤其是临汾盆地和关中盆地之间的这一段黄河,风陵渡、蒲津渡、龙门渡等渡口都是由晋南南下关中的常见军事选择。

比如南北朝时东魏进攻关中的玉璧之战,走的是蒲津渡;李渊由太原南下进兵关中,在霍邑击败宋老生后兵分三路,李建成走得就是龙门渡。

不过历代的关中政权都在这些渡口设有重镇,比如扼守蒲津渡的蒲坂,扼守龙门渡的龙门镇,在守军占有地利的情况下,也是易守难攻。

隋唐以前的天下中心

说起古代的天下中心,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就是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地,也就是狭义上的的中原,实际上这是宋以后的事,隋唐以前,天下只有一个中心,就是关中。

关中是妥妥的王霸之地,秦、西汉、新莽、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十朝都先后在此建都,而原因除了前面提到的形胜以外,还在于它在其他多个方面也具有显著的优势。

1、重要的战略位置

别看关中处于古汉地的边角(四金角之一),但它连接着中原、西北和西南,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有相当关键的战略地位。

向东,通过函谷关、潼关等关隘,可以直达中原。中原广袤,物产丰饶,控制了中原,就等于拿到了帝王之门的钥匙。

向西,经萧关可以进入河西走廊。河西走廊是连接中原与西域的重要通道,控制了河西,就可以打通与西域的贸易往来,获取丰富的物资和财富。丝绸之路的发端就是长安。

向南,穿越秦岭的陈仓道、褒斜道等,可以进入汉中和蜀地。川蜀地势险要,资源丰富,在古代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后方。

向北,跨越黄土高原,可以到达河套和内蒙。西北虽地广人稀,却是重要的战马产地和战略缓冲带。

2、发达的农业经济

关中盆地地势平坦,东西有渭水,南北有泾河、洛河穿流而过,土壤肥沃,气候适宜,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粮食产区之一。

此外,关中的草原资源丰富,养马业也十分发达。马者甲兵之本,国之重器,这为国家军事力量的强大提供了重要支持。

所以张良才用“金城千里”来劝说刘邦定都关中,张仪更是在郑国渠修好以后,称颂关中“田肥美,民殷富,沃野千里,蓄积多饶……,此所谓天府之雄国也!”这比成都平原“天府之国”的称谓早了半个多世纪。

3、繁荣的商业贸易

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关中地区成为了连接中原与西域的重要中转站。来自西域的丝绸、珠宝、香料等商品,通过丝路源源不断地流入关中,而中原的茶叶、丝绸、瓷器等商品,也通过关中运往西域和中亚。

4、强大的军事力量

关中不仅地势险要,还人口众多,民风彪悍,以此为兵员的军队自然勇猛善战,秦军的强大就不用说了,楚汉相争时,萧何尽发关中老幼才挡住了彭城大胜后项羽的西进,汉军能够击败匈奴,唐军能够征服突厥,皆是以关中之兵为基。

此外,关中的矿产资源也较为丰富,蕴藏着丰富的煤、铁、铜等,这些矿产为工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特别是在兵器的制造研发方面,秦国的铜戈、铁箭能够遥遥领先于东方六国并非无因。

5、先进的科技文化

关中地区是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如在农业方面,关中地区的农民发明了灌溉、施肥、轮作等农业技术。在手工业方面,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等重要科技成果,也都是发端于关中地区的工匠。

此外,关中的文化教育也十分发达。隋唐以前,曾是全国的文化教育中心,拥有众多的学府和书院。如西汉的太学,唐朝的国子监,明、清两代西北书院之冠——关中书院等等。

综上所述,关中自西周开始,秦汉隋唐一千多年来都是王霸之地,这里不仅雨量充沛、灌溉系统完善,沃野千里,而且四塞之地,进可攻退可守,还有民风彪悍、兵员充足,战马出产地等等,是隋唐以前无可争议的天下中心,以及英雄豪杰建立根基的梦想之地。

发布于:广东省
意见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4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