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vs日本-掏品新闻如今,随着生活压力的不断加剧,焦虑,已成为一种人人都有的普遍情绪,这里有个误区,大部分人都觉得焦虑只是一种心理上的不良状态,对身体没有什么实际上的影响,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答案是否定的。
01
焦虑障碍到底
会导致身体出现哪些症状?
1.失眠或晚睡
明明到了睡觉的时间点,
身体也很疲惫,却怎么也睡不着。
一边想着明天要早起,还有一堆事情要干,
一边强迫自己睡,却越想越清醒,
越想越烦躁,
到最后干脆直接失眠,彻底睡不着了。
又或者好不容易睡着了,却又多梦易醒,
睡了跟没睡似的,完全没有休息好,
理性能让我们顺利度过白天,
但在晚上,
那些隐秘的焦虑就会悄悄出现。
![]()
2.肚子经常不舒服
经常莫名其妙的出现胃痛、拉肚子,
明明三餐正常,
去医院也没有检查出什么问题。
这是因为胃是情绪器官,
人在精神过度紧张时,
交感神经系统可能加速胃肠道收缩和蠕动,
导致腹痛,
这其实就是焦虑引起的消化系统紊乱。
![]()
3.记忆力下降
说话说到一半就忘记自己想说什么,
明明上一秒才把东西收起来,
下一秒就想不起来放到哪里了。
看书看了下一页
就忘记了上一页的内容。
长期的焦虑会导致自主神经功能兴奋,
过分警觉,就像一根弹力绳,
一直绷紧,难免出现松弛,
不再像之前那样收缩自如。
![]()
4.心跳过速
安静的坐着或平躺的时候,
能明显感觉到心脏砰砰乱跳,
甚至能清晰感受到太阳穴的跳动。
一旦走快了或者稍微运动一下,
心就会像要跳出来了一样,
这是长期压力下,
自主神经过度兴奋的表现,
严重的甚至还会出现呼吸急促、眩晕等症状。
![]()
如果你经常出现以上这几种情况,同时伴有强烈且持续的担忧和恐惧,去医院做了全套检查也检查不出问题的时候,那就极有可能是长期焦虑导致的 焦虑躯体化。
2019 年发布的中国精神卫生调查(CHMS)结果显示, 焦虑症是我国最常见的精神障碍,年患病率为 5.0%,终生患病率为 7.6%[1]。焦虑症可发生于各个年龄,通常起病于儿童期或少年期,到成年期就诊。焦虑症有性别差异,女性患者是男性的2倍。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人的焦虑症状越来越常见,并常与抑郁症状共存。
02
如何治疗焦虑障碍?
对于焦虑障碍,提倡综合性治疗。综合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等方法,全面改善患者的预后。
1.药物治疗
2020年发布的精神障碍诊疗规范指出一些新型抗抑郁药包括5-羟色胺 1A 受体部分激动剂被推荐作为广泛性焦虑障碍的一线治疗药物。[2]
其中, 5-羟色胺受体部分激动剂作为焦虑障碍的一线治疗药物更是被国内外多个指南推荐。
注意:服药请务必遵循医嘱。停药、断药、和更改剂量请与医生讨论后再决定,突然地停药只会带来反作用。
2.心理治疗
3.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包括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针灸治疗等。
4.日常生活
在日常焦虑症发作时,也要学会自我调节。
接受自己的情绪:不要因为焦虑情绪再产生自我责备,每个人都会焦虑,这是正常的,告诉自己「我担心的事情不会真的发生」「我有面对困难的能力和勇气」,你是安全的,不要被害怕控制了大脑。
接触自然:挑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去外面野餐、徒步,或者只是静静的坐着,感受大自然的生命律动,暂时的放空自己,只是休息。不要小看“公园20分钟”的魔力。
适当运动:做一些慢跑、跳绳等有氧运动,通过运动来发泄情绪,并从中感受到自己对身体的掌控权,这样可以舒缓身心,改善心情。
接受自己的情绪:不要因为焦虑情绪再产生自我责备,每个人都会焦虑,这是正常的,告诉自己「我担心的事情不会真的发生」「我有面对困难的能力和勇气」,你是安全的,不要被害怕控制了大脑。
接触自然:挑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去外面野餐、徒步,或者只是静静的坐着,感受大自然的生命律动,暂时的放空自己,只是休息。不要小看“公园20分钟”的魔力。
适当运动:做一些慢跑、跳绳等有氧运动,通过运动来发泄情绪,并从中感受到自己对身体的掌控权,这样可以舒缓身心,改善心情。
![]()
朋(peng)友(you)们(men)不(bu)要(yao)害(hai)怕(pa)焦(jiao)虑(lv)只(zhi)是(shi)暂(zan)时(shi)的(de)迷(mi)茫(mang)只(zhi)要(yao)坚(jian)持(chi)吃(chi)药(yao)坚(jian)持(chi)治(zhi)疗(liao)相(xiang)信(xin)一(yi)定(ding)能(neng)战(zhan)胜(sheng)焦(jiao)虑(lv)做(zuo)自(zi)己(ji)情(qing)绪(xu)的(de)主(zhu)人(ren)
参考文献:
[1] Huang Y, Wang Y, Wang H, et al. Prevalence of mental disorders in China: a cross-sectional epidemiological study[J]. Lancet Psychiatry. 2019,6(3):21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