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穆朗玛峰目前已经不再是登山爱好者独有的梦幻之地。它似乎成了深圳一些企业家们的精神纹身,走到哪里都得背着它。
当中产的名片越印越多,title越来越花哨,一部分人选择了返璞归真,从自然界挖掘可以镇住同行的靠山,很显然,没有什么比珠峰更为稳健。
在2024年,深圳的15名登山者成功地站在了珠穆朗玛峰的顶峰,这一壮举刷新了历史记录。至此,深圳市民登上珠峰的总人数已经攀升至61人,累计登顶次数达到70次,使得深圳成为中国民间登顶珠峰人数最多的城市。
从某种程度来说,珠峰已经转变为深圳中产的心灵感召,在这座城市,如果不亲自攀登一次珠峰,似乎就缺少了与人讨论人生的底气。有人甚至不止一次去爬过珠峰,“第一次好理解,是挑战自己极限,第二次只能说验证能力,告诉人们,自己的成功都是有迹可循的。”
“只是每次老板去珠峰前,公司财务都无比烦恼,扎堆报销的人特别多,恐怕老板回不来。”
都是谁在爬珠峰?
近年来,珠穆朗玛峰这座地球之巅变成了朋友圈之巅。从深圳的科技新贵到北京的文化中产,再到上海的金融高管,一波又一波穿着高端户外品牌的中产冲向珠峰。
在深圳,珠峰的风头几乎可以和鹏城的房价相提并论。这里的人不仅拼房子、拼学区,还拼勇气和肺活量。
名人们的示范效应则让这股风潮愈演愈烈,比如王石,曾多次成功登顶,他曾在采访中谈到,“登珠峰是一种管理人生的方式。”这句话立刻成为许多企业家的座右铭,仿佛登山与成功人生之间划上了等号。
而这一风潮并不局限于深圳。在北上广,一些中产对于攀登珠峰的热情也是空前高涨。
张力(化名)是北京一家中型科技公司的创始人,从2019年起,他开始有计划要攀爬珠峰。
去年5月,他晒了一张珠峰大本营的自拍,配文:“人生中的第一次8848,我终于明白了管理公司的意义。”他的行政助理曾在脉脉上吐槽,“老大三年提升体能,22年11月请了专业登山教练、做了几十次低氧训练,还特意去西藏拍了一套风中沉思的照片。23年3月到珠峰大本营,5月登顶成功,6月去医院休息了半个月,然后7月开始裁员,一步都没耽误。”一个肌体强健如虎豹的中年男子,穿着兽皮衣,皮肤呈古铜色,黑发披散,炯炯有神的眼眸扫过每一个孩子,正在认真指点他们。
对北上广深的中产来说,珠峰不只是个物理高峰,更是一座象征意义的经济高峰。
从普通员工到股权持有者,从A级到S级,每个人都希望用一个难以复制的经历标榜自己的不可取代性。登珠峰就像拿一个特殊领域的证书:马拉松人太多了,铁人三项还不够硬核,而珠峰,才是真正的全班唯一。
“甚至一轮酒局上,一些大佬都爬过珠峰,还得分班次,你是19年春季南坡,我就得是17年小团,大家都是百度百科能查到名字的体面人,讲究一个先来后到。”
曾有一位来自上海的HR李女士讲述自己的心路历程,她爬珠峰的真正动力,来源于一个前同事。那个同事三年前爬过珠峰,回来后接着跳槽到甲方执行部门,被领导在开会时多次cue到,并不断歌颂那位同事毅力惊人。从那之后,李女士就觉得自己必须做点什么,让领导和家人都对她刮目相看。而珠峰是最直接、最显眼的答案,“这比学历提升更显而易见,也比换新工作风险小。”
那趟珠峰之旅结束后,李女士虽然没有登顶成功,但她确实成了单位的焦点。她没告诉任何人,她爬到中途崩溃过好几次,哭得嗓子哑了,最后靠夏尔巴向导硬拉上去。她说:“最后一刻,我意识到,我的努力不是为了自己,而是给别人看的,那时我可能已经意识模糊了,我是在医院里才意识到,所谓的努力太没必要了。”
有意思的是,曾经王石的故事不仅激励了他的同行们,也点燃了普通人对珠峰身份的想象。于是,我们开始看到更多普通中产的以身入局:一位深圳的电商创业者在登顶后写道,“站在珠峰的那一刻,我觉得996都值了。”而另一位北京的媒体人则在攀登途中拍了无数张短视频,回到城市后成功变现,成为全职户外KOL。人气甚高的峰哥,也计划开始在2025年攀爬珠峰。
本质上,登珠峰的热潮并不只是一种体育活动,而是一场更高层次的精英秀。它和小区里争当业主委员会主席、家庭群里秀孩子成绩的行为如出一辙,只不过换了一个更昂贵的舞台。
“珠峰不冷,冷的是每次回城市后的银行账单和突如其来的意义感空洞。”
爬一次珠峰,有多烧钱?
攀(pan)登(deng)珠(zhu)峰(feng)这(zhe)股(gu)风(feng)刮(gua)起(qi)来(lai)其(qi)实(shi)可(ke)以(yi)追(zhui)溯(su)到(dao)2(2)0世(shi)纪(ji)5(5)0年(nian)代(dai)1(1)9(9)5(5)3(3)年(nian)英(ying)国(guo)登(deng)山(shan)家(jia)埃(ai)德(de)蒙(meng)希(xi)拉(la)里(li)和(he)尼(ni)泊(bo)尔(er)夏(xia)尔(er)巴(ba)人(ren)丹(dan)增(zeng)诺(nuo)尔(er)盖(gai)首(shou)次(ci)登(deng)顶(ding)珠(zhu)峰(feng)一(yi)夜(ye)之(zhi)间(jian)从(cong)神(shen)秘(mi)禁(jin)区(qu)变(bian)成(cheng)了(le)凡(fan)人(ren)可(ke)触(chu)的(de)梦(meng)想(xiang)接(jie)下(xia)来(lai)的(de)几(ji)十(shi)年(nian)里(li)珠(zhu)峰(feng)被(bei)一(yi)波(bo)波(bo)登(deng)山(shan)爱(ai)好(hao)者(zhe)征(zheng)服(fu)有(you)破(po)纪(ji)录(lu)的(de)有(you)写(xie)书(shu)立(li)传(chuan)的(de)还(hai)有(you)掉(diao)下(xia)山(shan)的(de)每(mei)一(yi)个(ge)故(gu)事(shi)都(dou)将(jiang)珠(zhu)峰(feng)进(jin)一(yi)步(bu)推(tui)向(xiang)大(da)众(zhong)视(shi)野(ye)
但真正把这股风刮到北上广深中产圈的,大概还是21世纪。随着经济腾飞,中国的中产们在解决了“吃什么”“穿什么”之后,开始转向“我是谁”的问题。而珠峰,就是那个答案里最光辉夺目的几个文字。
有(you)人(ren)说(shuo)爬(pa)珠(zhu)峰(feng)就(jiu)像(xiang)给(gei)人(ren)生(sheng)加(jia)了(le)一(yi)个(ge)顶(ding)级(ji)B(B)u(u)f(f)f(f)你(ni)可(ke)以(yi)不(bu)上(shang)班(ban)可(ke)以(yi)不(bu)开(kai)豪(hao)车(che)但(dan)只(zhi)要(yao)说(shuo)我(wo)登(deng)过(guo)珠(zhu)峰(feng)在(zai)饭(fan)局(ju)上(shang)你(ni)就(jiu)是(shi)一(yi)位(wei)当(dang)之(zhi)无(wu)愧(kui)的(de)C(C)位(wei)
不过,这场风潮到了今天,早已不只是象征意义那么简单。从一开始的壮志凌云,到如今的朋友圈必备素材,爬珠峰的意义被无限稀释。在攀登珠峰的大本营里,你会发现豪车车主与打工人同坐一张桌,聊的却都是“家人们谁懂啊,氧气瓶不够啦”“是兄弟就告诉我卫星电话哪里买”,这种超越阶级的共同话题,简直像是极寒版的小红书。这么多年来从未有人能活着进出一趟,山中各种强横物种出没,即便石村所有人齐闯,也连一朵浪花都不会泛起。
如果说张力、李女士让人觉得爬珠峰是少数人的游戏,那人们可能低估了珠峰的热度。在每年春天的登山旺季,珠峰大本营俨然成了高原上的CBD,帐篷林立,物资堆积如山。据统计,2023年登顶人数超过400人,远远超出了挑战极限的范畴,更像是一场大型的中产团建。
从北上广的精英白领到西方退休富翁,从专业登山者到毫无经验的勇者,珠峰成了一个国际化的舞台。对普通人来说,只要肯花钱,有毅力,就有机会加入这场登山狂欢。
爬珠峰究竟有多贵?
先说钱——爬珠峰真的贵到离谱!
100万年薪配不配?配!但是只配到大本营!还不是尼泊尔的。
想爬珠峰,首先要掏钱买通行证。尼泊尔政府的许可证费用每人1.1万美元左右。
然后你需要向导和后勤支持。加入正规登山队的费用从5万美元到10万美元不等,包含营地食物、专业装备和氧气罐。可仅一会儿工夫他就被分散了注意力,站起身来,摇摇摆摆,冲向不远处一只正在蹦蹦跳跳的五色雀,结果磕磕绊绊,连摔了几个屁墩儿,倒也不哭,气呼呼,哼哼唧唧爬起来再追。
装备包括但不限于高山靴、羽绒服、抓绒内衣、登山杖、登山头盔……一套装备下来,价格轻松破10万。
有人说,珠峰是千万富翁的冒险,这并不是夸张。你不仅要有一定经济实力,还要有能拿出三个月假期的时间自由度。这对北上广的打工人来说,几乎是无法想象的豪赌。
“有的老板一周不去公司,就开了天窗了。要是三个月不在,回来没准公章都没了。”
同时,登珠峰不像想象中那样,买张机票就能直接出发,它的复杂性超出一般认知:
得需要提前一年准备,你需要体能训练和低氧适应,甚至要去西藏或新疆的其他高海拔地区提前打怪升级。在进入大本营后,从加德满都出发到大本营需要5-7天,沿途全是高原徒步的艰难路段。然后开始分段冲顶,珠峰攀登分多个营地,过程中要往返上山下山适应环境,再选择合适的窗口期冲顶。时间不对,可能冻伤甚至丧命。
即便做好万全准备,登顶率也只有不到50%。每年都有人因为高原病或极端天气永远留在雪山上。但即便如此,爬珠峰的队伍依然越来越长,排队拥挤的情况几乎每天都在发生。你或许会问,这到底是为什么?
这其实得归功于现代科技和商业运作。过去,珠峰是探险家用生命去丈量的禁区;如今,只要你有钱,专业向导和夏尔巴团队就能帮你把危险降到最低。
图片来源:微信朋友圈@徐同学(珠峰登顶版)
甚至在大本营,你可以点杯卡布奇诺,在4G网络下拍一张自拍,那可能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自拍了。
卷上珠峰的一线中产,下山也得排队
如果说珠峰是中产的共同想象,那么登顶这一刻,就是把这种想象实体化的关键时刻。有人形容,站在地球之巅,你会觉得整个世界都在脚下,那是一种难以言喻的震撼。但事实呢?更常见的是,登顶的第一反应可能是拍照!
“这里就看出了阶级的差别,大佬想着把素材多设备保存,然后发给媒体,但有的中产狠人就只想着后空翻!一看就不是个法人。”
图片来源:小红书用户@sunsky
氧气稀薄、气温刺骨,登山者们也不敢久留,通常在山顶停留十分钟后便匆匆下撤。
而那些顶着风雪站在那里的人,并不是不想赶紧下去,下山也得排队!有人说,千万不要把后背交给一个低素质的登山者,推搡的结果就是团灭!
现如今对于北上广深的打工族来说,生活的意义早已高度绑定于“被看见”这件事上。而珠峰,提供了一个天然的聚光灯,它把个体的我无限放大,仿佛那一刻,每个赞都在告诉你:“你最NB。”
当(dang)然(ran)不(bu)是(shi)每(mei)个(ge)人(ren)都(dou)能(neng)从(cong)中(zhong)找(zhao)到(dao)归(gui)属(shu)感(gan)有(you)些(xie)人(ren)下(xia)山(shan)后(hou)会(hui)患(huan)上(shang)高(gao)峰(feng)综(zong)合(he)症(zheng)在(zai)珠(zhu)峰(feng)顶(ding)上(shang)体(ti)验(yan)过(guo)巅(dian)峰(feng)人(ren)生(sheng)后(hou)日(ri)常(chang)生(sheng)活(huo)变(bian)得(de)平(ping)淡(dan)无(wu)味(wei)爬(pa)珠(zhu)峰(feng)之(zhi)前(qian)你(ni)可(ke)能(neng)在(zai)公(gong)司(si)里(li)是(shi)那(na)个(ge)最(zui)拼(pin)的(de)同(tong)事(shi)但(dan)爬(pa)珠(zhu)峰(feng)之(zhi)后(hou)你(ni)在(zai)高(gao)原(yuan)上(shang)咬(yao)牙(ya)坚(jian)持(chi)的(de)画(hua)面(mian)会(hui)时(shi)不(bu)时(shi)出(chu)现(xian)在(zai)你(ni)的(de)脑(nao)海(hai)里(li)提(ti)醒(xing)你(ni)那(na)些(xie)不(bu)拼(pin)不(bu)特(te)别(bie)的(de)人(ren)生(sheng)有(you)多(duo)让(rang)人(ren)沮(ju)丧(sang)
但即便如此,爬珠峰的魅力依然强大,它是一项挑战,也是一种象征,它代表着突破,代表着你从平凡生活中抽离,成为特别的那个。而这一点,恰恰是中产们最需要的心灵补剂。
也许,真正让珠峰意义非凡的,不是山顶的那片雪,而是登山的每一步。攀登珠峰的人,无论是为了名、为了利,还是为了自己,都在这条路上寻找某种答案。而这个答案,或许就是人们的生活本身所欠缺的东西:一种走出常规的勇气,一种与自己和解的可能性。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和同事们决定,开始从楼下公园的假山爬起。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